新 闻 中 心
锅炉运行你认识多少?十大误区盘点、避免入坑、血的教训!
来源: 时间:2024-08-09

锅炉运行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极强的工作。由于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员素质不同,难免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认识,这里,笔者以多年的专业技术工作经历,浅析以下十个认识误区,以便有关人士能澄清模糊认识,提高操作技术水平,实现锅炉机组的安全经济运行。

误区之一:蒸汽压力越高越好

在选择锅炉蒸汽压力时,我们首要考虑的是用户的实际需求。低汽压虽然对承压部件的安全具有积极影响,并能降低能耗,但这也意味着蒸汽的品质会相对较差。热焓较低、湿度较大的蒸汽在应对消毒、杀菌、培养、采暖和发电等任务时,可能会显得力不从心。

然而,汽压过高也并非理想之选。高汽压会直接导致能耗上升,同时,相关的用汽设备、管系及阀门所承受的压力也会相应增大,这不仅对设备的维护保养提出了更高要求,还增加了蒸汽在生产和输送过程中的散热和泄漏损失。更为严重的是,高压蒸汽中携带的盐分含量会随着汽压的升高而增加,这些盐分会在水冷壁管、烟管、锅筒等受热面上形成结垢,导致过热、起泡、堵塞甚至爆管的风险增加。

此外,当蒸汽中的盐分进入汽轮机时,还会引发一系列问题。盐分会使汽轮机的通流面积减小,内效率降低,严重影响传热效果。因此,为了保障设备的稳定运行和高效传热,司炉工必须严格按照规定的工作汽压进行操作。通常,允许汽压的波动值应控制在0.05~0.15MPa之间,以确保锅炉的蒸汽供应既满足用户需求,又保障设备的安全与效率。

误区之二:锅水水位越高越安全

在锅炉管理中,我们有时会听到这样的观点:认为锅水水位越高,锅炉的安全性就越高。然而,这种看法并不全面。诚然,较高的水位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锅炉缺水的风险,但水位过高同样会带来一系列问题,甚至对锅炉的安全性构成威胁。

当锅水水位过高时,首先会影响蒸汽的品质。过多的水分会使得蒸汽湿度加大,蒸汽品质下降,进而影响用汽设备的正常运行和生产过程的稳定性。对于工业锅炉而言,如果消毒或培养用汽的含湿量过大,不仅会延长消毒或培养的时间,增加耗汽量,还可能导致效果不佳,降低培养产量。更为严重的是,如果含湿量过高,甚至可能达不到预期的消毒效果或导致培养的生物制品受到污染而报废。

此外,过高的水位还可能对锅炉设备和管道系统造成损害。特别是对于电站锅炉而言,蒸汽含湿量过大会导致汽轮机末级叶片受到冲蚀,减少其使用寿命。同时,过高的水位还可能引发锅内汽水共腾的现象,严重时甚至可能导致水冲击,对设备和人员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因此,为了确保锅炉的安全、高效运行,我们必须对锅水水位进行精确控制。一般来说,将锅水水位保持在±50mm的范围内是比较理想的。这样既能确保锅炉不会因缺水而受损,又能避免水位过高带来的各种问题和风险。在锅炉的日常管理中,我们应密切关注水位的变化情况,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调整,确保水位始终保持在安全、合理的范围内。

 

误区之三:燃料加得越多越好

在锅炉操作中,我们时常听到这样的观点:燃料加得越多,产汽量就越大。然而,这种直观的想法在实际操作中却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问题。事实上,燃料与空气的重量比是一个需要精心控制的参数,通常建议的比例为1:9.14。

当空气量一定而燃料量过多时,炉内燃烧状况会受到影响。这时,由于氧气不足,炉内会产生大量的不完全燃烧物,如一氧化碳等。这不仅降低了燃烧效率,还可能对设备和环境造成损害。我们常常可以观察到,当燃料过多时,炉膛火焰会显得发暗、无力,且烟囱冒出黑烟,这正是燃烧不完全的表现。

更为严重的是,过多的燃料可能导致煤粉炉出现灭火现象,而油炉则可能出现二次燃烧、爆管甚至停炉的风险。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锅炉的安全稳定运行,还可能给生产和人员安全带来威胁。

因此,燃料与风量的配比应调节得当。为了确保锅炉燃烧效果达到最佳,我们通常需要观察火焰颜色、烟囱排烟颜色以及氧量表指示来进行调整。当炉内火焰呈亮黄色、烟囱冒淡灰色烟且汽压稳定时,这通常意味着风煤配比适当,燃烧情况良好。这种状态下,锅炉的运行效率和安全性都将得到保障。

 

误区之四:煤粒越细越好

在讨论煤粒粒度与燃烧效率的关系时,我们往往认为煤粒越细则越有利于与空气形成良好混合,从而实现更充分的燃烧。然而,这一原则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特别是当涉及到电站锅炉和工业锅炉时,煤粒的粒度选择更需综合考虑。

对于电站锅炉而言,过细的煤粒虽然能增强与空气的混合,但同时也带来了制粉电耗的大幅增加。这不仅增加了运营成本,还可能对设备寿命产生负面影响。

而对于工业锅炉,煤粒过细可能带来以下问题:首先,燃煤在炉膛内迅速燃烧殆尽,导致燃烧不稳定,炉膛容积热负荷难以维持稳定;其次,过细的煤粒容易从炉排间隙等处漏出,造成燃煤损失;再者,为了维持炉膛内的热负荷,炉排必须全速前进,从而增加了电耗;最后,过细的煤粒在燃烧过程中容易形成煤灰飞扬,进一步增大了燃料损失。

因此,在使用细颗粒煤时,我们必须根据原煤水分的多少采取相应措施。对原煤进行喷水、打团处理后再送入炉膛,能有效改善上述问题。特别是在燃用该煤8~12小时前进行喷水,使水分渗透到煤粒内部,效果更佳。这是因为掺水后所产生的水蒸汽是三原子气体,它能强化烟气辐射,有利于燃煤的着火,并减少排烟热损失。这样,我们就能在保持燃烧效率的同时,减少能源浪费,实现锅炉的高效、稳定运行。

误区之五:炉排行进速度越快越好

谈及炉排行进速度,简单地认为“越快越好”显然不够全面。实际上,炉排的行进速度需根据锅炉的实际负荷和燃烧需求进行精细调控。

当锅炉处于高负荷状态时,为了满足热能的持续供给,我们需要相应增加燃料供给量。此时,煤闸板门全开,炉排的行进速度也需相应加快,以确保燃料的充分燃烧和能量的高效转化。

然而,当热负荷需求量较小或风量固定时,若盲目加快炉排行进速度,则可能带来一系列问题。炉膛会因缺氧而出现火焰发黄、变暗、不稳等现象,这不仅降低了燃烧效率,还增加了热损失。更为严重的是,过快的炉排行进速度还可能导致燃料在炉膛内未充分燃烧就被排出,进一步加剧了能源浪费。

因此,在实际操作中,我们需要根据煤的颗粒大小、湿度、灰分含量以及煤层厚度等因素,合理控制炉排的行进速度。当煤的颗粒、湿度、灰分过大或煤层过厚时,切忌盲目提高炉排速度,以免对锅炉的燃烧效率和安全运行造成不利影响。通过精细调控炉排行进速度,我们可以确保锅炉在稳定、高效的状态下运行,从而实现能源的最大化利用和降低运营成本的目标。 

误区之六:拨火越多越好

拨火,作为工业锅炉日常运营中的一项关键人工操作,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通过精心拨火,我们能够有效消除火口、减少脱火现象,使得炉膛内的火床保持平整,进而实现燃烧更加均匀、强烈的效果。然而,这一切都需要我们掌握一个“度”,因为过多的拨火反而可能导致一系列负面影响。

首先,频繁或过度的拨火会使大量的冷空气进入炉膛。这些冷空气会稀释炉膛内的热空气,从而降低炉膛断面火焰的平均温度,进而影响到燃烧效率。

其次,过多的拨火还会加大排烟热损失。每当炉膛受到扰动,都会有更多的热量通过排烟管道散失到外界,这不仅增加了能耗,还可能加剧烟囱冒黑烟的现象,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再者,从人员安全的角度考虑,频繁的拨火操作也增加了工作人员受到火焰辐射和烫伤的风险。同时,过度使用拨火工具还可能损坏炉膛的耐火层,增加筑炉维修的工作量。

误区之七:炉膛负压越大越好

在锅炉的日常运行中,炉膛负压的控制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对于燃煤炉而言,炉膛运行负压通常建议维持在10-20Pa的范围内。但值得注意的是,并非负压越大就越好,过大的负压反而会带来一系列问题。

首先,过大的负压会导致炉膛漏风增加,进而加大排烟热损失。这不仅降低了锅炉的热效率,还增加了不必要的能源消耗。

其次,过大的负压还会增加风机的电耗。风机是锅炉系统中耗电量较大的设备之一,过高的负压无疑会加重其负担,增加运营成本。

此外,过大的负压还会加剧飞灰对沿程受热面的磨损。飞灰在高温和高速气流的作用下,会对锅炉的受热面造成冲刷和磨损,长期以往会影响锅炉的使用寿命。

对于燃油炉而言,其设计往往偏向于微正压运行,以提高燃烧速度。这是因为微正压可以确保燃油与空气充分混合,从而提高燃烧效率。

炉膛负压作为反映煤炉燃烧工况正常与否的重要参数之一,必须得到精心管理和控制。在实际运行中,如果发现炉膛负压变正,甚至加大引风仍难以维持负压,这通常意味着引风系统出现故障或炉膛水冷壁管、过热器等汽水发生泄漏。同样,炉膛灭火时,炉膛风压表的剧烈摆动并向负方向甩到头也是一个明显的信号。 

误区之八:排污时间长些好

当我们谈论排污时,我们指的是定期排污,而非连续不断的排污过程。定期排污的核心目的是清除锅炉底部的残渣、污垢以及腐蚀产生的物质。这样做可以有效减轻炉管的结垢问题,预防堵塞,并降低锅水中的盐分,从而增强传热效果。

有些人可能会认为,排污的时间越长,就能更多地排出锅底的杂质,进而认为排污效果会更好。然而,这种观点其实是一个误区。过长的排污时间不仅会导致大量热量的浪费,进而影响供热和汽压的稳定,还会对锅炉的水循环产生不利影响。在严重的情况下,甚至可能会导致水冷壁管的爆破。

因此,我们必须遵循“勤排、少排、均匀排”的原则来进行定期排污。这一原则强调的是排污的频率和方式的合理性,而非单纯的时间长短。为了确保操作的安全和有效性,应指定专人进行排污操作。

按照通常的规定,我们建议每八小时至少进行一次排污,并且每次的排污时间不应超过30秒。这一点非常重要,必须严格遵守,以避免因超时排污而带来的潜在风险。

误区之九:油位越高越好

在锅炉辅机的维护中,旋转机械的油位管理尤为关键,它直接关系到这些设备的运行寿命和效率。然而,在实际操作中,有些运行人员可能会误认为提高油位能够带来更好的润滑和冷却效果,从而选择过量注油。然而,这种观念其实并不准确。

一般而言,油位应保持在油标高度的2/3至1/2之间,这是经过科学计算和实践验证的最佳范围。过高的油位可能会带来一系列潜在问题。首先,油箱内的油液过多会导致热量积聚,使油箱温度升高,进而可能影响润滑油的性能和使用寿命。其次,过高的油位还可能导致漏油现象加重,不仅浪费资源,还可能对设备周围环境造成污染。更为严重的是,过高的油位还可能增加机械故障的风险,如轴承过热、磨损加速等,对设备的安全运行构成威胁。

误区之十:排烟温度越低越好

谈及排烟温度,我们通常会认为越低越好,因为它直接反映了锅炉排烟余热的利用效率。然而,如果排烟温度过低,这也可能暗示着一些潜在的不正常现象。

首先,排烟温度测点处若有冷风侵入,会导致所测得的温度数值偏低。此外,如果烟道中的过剩空气系数过高,也可能导致排烟温度异常降低。

另一方面,锅炉运行负荷过低、燃烧不良或炉膛温度偏低等因素,也可能间接影响排烟温度。特别是当尾部过热器、再热器、省煤器或空气预热器等设备出现泄漏时,更会导致排烟温度异常下降。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排烟温度过低还会对尾部受热面管壁造成低温硫酸腐蚀,长期如此可能导致管壁溃烂、穿孔等严重后果。

因此,对于大中型油炉和部分煤炉的尾部,我们通常会加装蒸汽暖风器,以适当提高排烟温度,确保其处于合理的范围内。正常的排烟温度应符合锅炉的设计值,这是确保锅炉高效、安全运行的重要保障。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应密切关注排烟温度的变化,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以保证锅炉的正常运行。